沈帥青:名校迷思不破 父母博到盡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5/03/26 08:00

最後更新: 2015/03/26 09:27

分享:

分享:

對名校狂熱,亞洲與歐美不相伯仲,有美國作家新書引例指成功人士不一定名校畢業,呼籲打破迷思。但父母眼中,名校是人生勝利組的入場券,安排子女進幼稚園已為爭入名校博到盡。

追逐名校已成為全球現象。美國有「長春藤聯盟」,八間名牌大學的學額競爭劇烈。美國《紐約時報》專欄作者、名作家Frank Bruni本月出版新書《Where You Go Is Not Who You'll Be》,大談名校狂熱,不惜花巨款聘升學顧問、又出盡招數令招生委員留下深刻印象,但他認為,名校不是成功的唯一方法,以《財富》美國500大公司的首10大公司為例,只有一間公司的行政總裁來自長春藤大學,又列舉美國歷屆總統,指大部分也不是長春藤畢業生,社會對名校的狂熱如中毒,需要解毒。

不過,這番好言相勸,聽得入耳嗎?旁觀者看到,自然與當局者迷不一樣,但入讀名校帶來的好處卻也不容否認。沒有多少人期望入名校,是為了當上全球百大企業的高層又或總統等成就,作者的舉例未免予人感到有點「離地」。事實上,名校在不少家長心目中,是一張入場券,不讓子女輸在起跑線,總可讓子女日後有更大機會找份好工,以及得享安穩人生的心理保障吧了!

作為名校的畢業生,有不少無形「著數」,例如應徵大企業職位、爭取面試機會,名校的光環或多或少較有優勢;投身社會後,成長及就讀的背景也可成為決定人生際遇的重要「資產」,由名校而獲得的人脈網絡,無論是同學也好、校友也好,隨時終生受用。

雖然社會上也有不少成功人士並非名校出身,但入到名校,贏面既然較大,就難以抗拒要入局。美國作家Frank Bruni所談的名校狂熱,針對名牌大學,但名校追逐的戰線,已推前至中學,近年不只著名大學排行榜被追捧,還有不少中學排行榜出籠。

至於本港則更加「早人一步」,為子女安排入讀幼稚園或playgroup時,也志在要一早搏入名校。幼稚園名校的競爭,難度動輒高過大學。由playgroup開始已要精心挑選,名牌幼稚園的收生情報,在各大討論區排山倒海,又有幼稚園排行榜,名牌幼稚園面試班如雨後春筍,父母費盡時間及耗盡心思,只求為小孩打好人生第一仗。

幾歲人兒入讀幼稚園,為何也要執著於是於名牌?因為這是一個起點。家長期望子女入讀名牌大學,為此就須先入讀名牌中學,要入名牌中學就可能要視乎小學成績,於是小學也非名牌不可,而名牌幼稚園便有更大保證可入讀名牌小學。環環緊扣,一條龍式的名牌升學之路,就令不少家長及孩子,不停的追啊追!就算感到身不由己,但遊戲規則如此,又怎到以子女前途為重的家長,可輕言不跟大隊?

對名校的狂熱,令人無奈,但除非社會文化改變,Google高層近年大談招聘不重是否名牌大學出身,認為名牌並非人才的唯一保證,但Google般的企業始終只是少數。名牌效應一日不改,這場追逐停不下來。

撰文 : 沈帥青